抗战的关键时刻,将物资紧急转运至四川成为了挽救民族危机的关键举措。民生公司总经理卢作孚率领员工,在短短40天内实现了“宜昌大撤退”的壮举,成功将约十万吨的设备与器材安全运送至内地,这一壮举在国内外战争史上均极为少见。
时代危局
1938年11月20日,国民政府宣布迁都计划,随后华北、华东等地区的机关、团体、学校、工厂以及大量难民纷纷向四川西部迁移。然而,长江三峡段成为了他们前进的障碍,超过1500吨的轮船无法逆流而上。因此,人员和物资不得不在宜昌进行换船中转,导致宜昌地区短时间内人员和货物大量聚集,形成堆积如山的局面,诸多难题随之浮现。
民生担当
民生公司位于抗日战争的后方区域,其拥有的船舶数量较多,因而成为了长江流域运输的主力。面对战时的紧急情况,总经理卢作孚接受了这一艰巨的任务,并率领员工们肩负起了抗战物资运输的重要使命。尽管船只数量有限,人员众多,但他们并未表现出任何退缩的迹象,而是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全力应对这一前所未有的挑战。
时间紧迫
卢作孚于1938年10月向蒋介石发送的电报中指出,务必在11月底之前完成运输任务,鉴于长江仅有40天的洪水期,洪水过后将进入枯水期,届时大型轮船将无法航行。每一秒钟都至关重要,紧急抢运工作刻不容缓。
转运难题
三斗坪因战时需求而形成了运输枢纽,该地成为物资的集散与中转中心。川江船只的构造与动力有限,能够航行至三峡的船只数量稀少,且运输能力有限。卢作孚紧急派遣人员广泛征集川江众多木船,以参与抢运工作,力求克服运输上的困难。
伟大奇迹
经过连续40个日夜的不懈奋斗,滞留在宜昌的3万名人员已成功脱离危险,并被安全转移至四川。同时,大量积压的军工和民用器材设备也成功抢运出三分之二。宜昌的大规模撤退行动得以圆满完成,这一壮举在中外战争史上实属罕见。
后续影响
广义而言,该次大规模的抢运活动自1937年下半年便已启动。经过40天的紧张抢运期过后,宜昌的撤退行动仍在进行中。在这过程中,民生公司以及码头工人、木船船夫、纤夫等群体遭受了重大伤亡,然而,他们完整的伤亡名单却难以寻觅。
末了,我们不禁要问,对于“宜昌大撤退”中那些默默奉献的无名英雄们,您有何感想?期待您为这篇文章点赞并转发,共同缅怀这一段宝贵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