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庆顺,杨柳青木版年画“玉成号画庄”第六代传人,已步入73岁高龄,其一生倾注于年画艺术的创作之中。如今,他的子女亦投身于这一传统技艺的传承行列。在这样一个时代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如何让这项历史悠久的技艺持续焕发光彩?让我们共同揭开这一问题的答案所在。
传承世家 坚守年画
霍庆顺,天津杨柳青镇出生,自小受到两位姐姐的影响,于5岁起便开始学习彩绘技艺,至12岁已精通印刷技术,并着手制作年画。他将全部心血倾注于年画领域。如今,他的儿子与儿媳(即第七代传承人张宏)亦投身其中,一家子齐心协力,致力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工作。8月7日,记者参与了一次活动。在此次活动中,他们随参观队伍抵达了杨柳青民俗文化馆和“玉成号”年画坊。在那里,记者亲眼见证了众多制作工艺精湛的年画。
经典之作 寓意吉祥
杨柳青民俗文化馆所藏的《莲年有馀》作品被誉为艺术瑰宝。画面上,一个圆润可人的胖小孩手执莲花,怀中紧抱一条大鱼,表情洋溢着喜悦。莲、鲶、鱼三字与连、年、余三字谐音,寓意“连年有余”,体现了人们对富裕生活的向往。这幅作品充分展现了杨柳青木版年画的题材多样性和吉祥的象征意义,因此备受民众喜爱。
历史悠久 曾经兴盛
杨柳青木版年画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明朝永乐年间。随着京杭大运河的开通和天津漕运的繁荣,这种艺术形式迅速崛起,形成了家家都能点染、户户都精通丹青的盛况。历经数百年的传承,杨柳青木版年画依然保持着其独特的艺术风采,成为我国民间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分类多样 工序繁复
霍庆顺指出,杨柳青木版年画可细分为娃娃画、侍女画等五大类型,每一类型下又衍生出数百种样式。这些年画的制作流程包括勾画、雕刻、印刷、绘制以及装裱等五大传统工艺。在这些环节中,匠人们需展现出精湛的技艺和耐心的态度。从图案设计到成品最终完成,每一件作品都汇聚了艺人的辛勤付出与智慧结晶。
画庄变迁 焕发活力
玉成号画庄创建于1926年,其名称经过多次变更,1993年恢复了最初的名称,并转变为杨柳青年画家庭博物馆。在这一年,张宏创建了“玉成号”年画坊,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体验这一拥有超过400年历史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申遗助力 文化传承
去年年底,春节申遗工作实现了预期目标,特别是年画张贴成为迎接新春的标志性仪式,这一传统习俗的知名度预计将得到显著提高。霍庆顺强调,年画承载着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他希望家庭成员能够传承和弘扬这一文化遗产,使杨柳青年画重获新生。
您对杨柳青木版年画在现代社会中的延续及其发展策略有何见解?恳请您点赞、分享本文,并分享您宝贵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