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以升,国内桥梁工程领域的知名权威,其职业生涯中硕果累累。然而,在辉煌成就的背后,他的家庭生活却经历了无数的艰辛与破碎。在他生命的终结之际,子女们未能守在他的身旁。这一幕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过往故事?
童年阴影立志造桥
1896年,茅以升诞生于世。次年,即1906年,十岁的他见证了桥梁崩塌的惨剧,因身体原因未能登桥,幸运地逃过一劫。自此,他内心深处种下了“立志建造坚不可摧的桥梁”的坚定决心。在那个年代,怀揣着为中华民族争光的雄心,他刻苦学习,不仅远赴海外深造,还取得了博士学位。
包办婚姻贤妻相伴
1912年,茅以升年仅17岁,在家族的安排下,与18岁的戴传蕙喜结连理。尽管这是一场包办式的婚姻,戴传蕙却深谙礼仪之道,将家务打理得井井有条。在茅以升工作繁忙之际,她频繁随他搬家,累计达27次,却始终未曾有过任何抱怨。她成为了他坚实的后盾,让他得以全身心地投入到研究和桥梁建设的事业之中。
挑战极限建钱塘江桥
1933年,茅以升接手了钱塘江大桥这一重任。尽管外国专家断言该地无法建造桥梁,但他并未退缩。他创新性地提出了射水法、沉箱法和浮运法,将看似不可能的挑战转化为现实。这座既能承载铁路又能通行汽车的桥梁的落成,让外国人重新审视了中国在桥梁建设方面的实力。在后续因国家需求而拆除桥梁的关键时刻,他仅用“国家需求”这一简洁的表达,淋漓尽致地体现了他的职责感和使命感。
婚内变心家庭破碎
1946年,茅以升在上海从事桥梁工程时,与年仅21岁的权桂云结缘。这一消息传到戴传蕙耳中,让她感到极度震惊,宛如遭遇突如其来的晴天霹雳。她二十余年如一日地辛勤操持家务,将六个孩子抚养成人,却换来了丈夫的背叛,心灰意冷。到了1950年,52岁的戴传蕙在平静中离世。
再婚后关系僵化
戴传蕙去世之时,茅以升与权桂云喜结连理。权桂云致力于与前妻所生的六个子女建立和睦的关系,但终未达成目标。长子茅于越选择搬离家中独立生活,其他子女也逐步与父亲疏远。家庭氛围变得压抑,权桂云的健康状况每况愈下。权桂云离世后,茅以升的晚年生活愈发显得孤独。
孤独离世子女未伴
茅以升在北京的一座老旧四合院中居住,身边只有小女儿茅玉麟陪伴。他意识到自己在家庭责任上有所不足,但始终未能鼓足勇气向子女们道歉。在子女中,茅于美成长为一名翻译专家。然而,在他生命走到尽头时,六个子女并未出现在他的病床前。大家普遍认为,父亲将一生的精力都投入到了桥梁建设和权桂云的事业中。
茅以升为国家奉献了杰出的力量,然而在家庭领域,他似乎有所不足。关于他所作选择是否适宜,公众意见不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