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苏省,有一个名叫蔡家的家族,自1943年以来,已有三代共计26位成员投身军旅。这种延续八十年之久的爱国情怀,近期因家族中一位年轻成员倪思博参加征兵体检而再度引发关注与传播。
第一代参军先锋
1943年春季,蔡秋明,一个年仅18岁的青年,带着母亲亲手制作的麦饼,加入了新四军第三师。在八滩突袭战中,他孤身一人,在激烈的巷战中击败了敌人,并成功缴获了步枪。到了1949年,在渡江战役即将爆发之际,他担任华东警备第九旅政治部秘书,整理的《部队政治工作要点》对工作产生了显著的促进作用。转业后,他在江苏省人民政府任职,担任常务副秘书长一职,连续12年未曾变动。期间,他成功协助解决了200余位军属所面临的诸多难题。
少年英勇事迹
1942年,日伪军展开大规模清剿,蔡秋明与其胞弟携手承担起护送伤员归队的重任。在苇荡乡担任儿童团长的岁月里,他巧妙运用“风筝传信”的方式,四次成功传递了情报,即便面临重重险境,他也未曾退缩。到了1945年,他响应国家号召,应征入伍。在淮北盐场的保卫战中,尽管他的左臂遭受了创伤,但他依然坚守阵地,指挥战斗,最终成功守护了超过3000吨的战备盐。
三哥的担当
1943年,蔡爱民年仅14岁便肩负起儿童团长的职责,他不仅创立了“识字班”,还创作了鼓舞人心的民谣,激励人们参军入伍。此外,他还发现了隐蔽的洞穴,为游击队员提供了安全的藏身之地。在完成二联中学学业后,他转任苏北军区联络参谋,在兄长的鼓励下,他的兄弟如老五、老十等也相继加入了军队。
母亲的奉献
张云香女士连续将五个儿子送往军队,将自家住宅改造成了一座坚实的“堡垒户”。在1943年至1945年这段时间里,她带领妇女们制作了超过320双军鞋。同时,“我渴望获得‘军属’这一荣誉”这一理念成为了她家的座右铭。
后代的传承
蔡秋明之长子已投身青海骑兵部队,其子蔡见非现正于陆军训练基地接受锻炼,蔡爱民之孙亦顺利考入战略支援部队航天工程大学。当下,蔡恩萍之孙倪思博正参与征兵体检,立志在军营中一展英姿。
爱国精神延续
在每年的征兵季节,众多适龄青年纷纷关注并聆听蔡家家族的英勇事迹。这种“临危不惧,忠诚于国”的精神已经延续了整整八十年,并且至今仍在被代代相传。蔡家家族的英勇事迹宛如一部生动的教科书,向世人展示了如何将个人的小我融入国家的大我之中。
您是否曾听闻那些代代相承的爱国?期待您的观点和分享,亦欢迎您为本文点赞及进行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