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众的认知中,银川以壮丽的自然景观著称,与艺术联系较少。但事实上,位于银川市黄河西岸的这座美术馆,已经默默无闻地度过了十个春秋。那么,它究竟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轨迹,又具有何种与众不同的吸引力
艰难起步
十年前,银川当代美术馆在黄河西岸的湿地芦苇丛中启动了建设。然而,在施工初期,反对意见接连不断。艺术总监吕澎指出,当时艺术界内部有许多人对于在西北地区建设美术馆表示怀疑,认为该地区文化资源匮乏,基础设施薄弱,且缺乏专业的团队支持,因此认为美术馆的建设面临诸多困难,难以成功。然而,馆长刘文锦持有不同观点,他认为在文化资源相对匮乏的地区,美术馆的需求更为迫切,其存在也更具意义。
首展启幕
经过不懈努力,2015年8月8日,银川当代美术馆举办了以“文明的维度”为主题的首个展览,正式拉开帷幕。这一举措,宛如在西北的荒漠中播撒了当代艺术的种子,人们满怀期待,希望这片土地未来能够绿树成荫,草木茂盛。自那时起,银川当代美术馆不仅孕育了银川双年展、国际动漫展等多个知名艺术品牌,也成为了艺术爱好者的聚集地。
十周年特展
近期,银川当代美术馆迎来了其十周年庆典特展的开幕。“十”字符号象征着黄河之畔与西北文化的深厚渊源,对历史与人文进行了回顾;“10”则指向了未来,旨在探索科技、理性与艺术领域的新边界。其中,高达12米的2号展厅被命名为“记忆剧场”,通过文献、照片等多种形式,全方位地展现了美术馆过去十年的发展历程。
记忆片段
特展“关系单元”特邀那些曾在美术馆留下足迹的人们,他们挑选出记忆中的片段,以专业和充满人文关怀的方式呈现了一段历程。屈红霞,一位保洁员,指出保安人员会主动向观众介绍展品。在过去十年间,美术馆的每一位员工都为艺术的传播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活动成果
在过去的十年里,银川当代美术馆取得了显著成就,共举办了622场各类活动,推出了9个年度公共教育项目,开展了32门美育课程,并组织了2148次志愿者服务,通过多元化的途径激发了公众对艺术的兴趣,使得艺术更加贴近民众日常生活。
未来展望
银川当代美术馆,自文化新地标起,已走过十年的发展历程。展望未来,它将不断坚守使命,播撒创意种子,激发艺术活力,深入挖掘西北大地的文化精髓。在这片拥有深厚文化积淀的土地上,美术馆将如何铸就艺术的新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