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丹发起第三次南侵,导致后晋的局势变得异常紧张,令人担忧。在这场战争中,各方的表现以及局势的演变,都值得人们密切关注。
后晋初现颓势
张从恩此前已发布撤退令,导致后晋士兵对战斗失去了兴趣。在契丹的猛烈攻势下,他们被迫退守至相州,并主动放弃了防线。本应由皇帝石重贵亲自率军出征以提振士气,但由于疾病困扰,他只能派遣赵在礼、马全节、张彦泽和景延广分别驻守各地,以构建河北的防御体系。
胜负形势转变
后晋与契丹交战频繁,初期双方胜负参半,然而晋军逐渐陷入不利。契丹两次南侵均遭遇重创,按理说晋军应借此积累信心和经验,但恐惧战争与死亡导致其产生了厌战心理。契丹持续不断的攻势激起了士兵的不满情绪,而皇帝未亲自督战也进一步打击了士兵们的士气。
后晋反攻奏凯
尽管面临不利的战局,后晋军队在集结完毕后发起了反击。各路大军攻势猛烈,接连攻下泰州、满城、遂城,并击败了多支契丹军队。他们共俘虏了两千名契丹士兵,同时还生擒了契丹酋长没剌。耶律德光率领的军队难以抵挡,被迫撤退至古北口。
杜重威之怯
杜重威素来惧怕战斗,对契丹人抱有极端的敌意。然而,面对当前的局势,他不得不应战。契丹人趁机发动攻击,将后晋军团团包围,同时切断了他们的粮草和水源,使后晋军队陷入了极其危险的境地。
契丹全力围攻
耶律德光把握时机,下令契丹军队发起猛烈攻势。军队摧毁了栅栏,突破了工事,策马奋勇向前,并放火烧毁敌军营地,导致饥渴交迫的后晋士兵伤亡惨重,战斗场面异常惨烈。
战争后续发展
杜重威所率领的后晋军队目前正面临极大的危险,形势岌岌可危。同时,耶律德光下一步是否将南下直指开封城,这一动向引起了广泛关注。这场战争的走向预计将对当时政治格局产生重大影响。
在这场激战正酣的战争中,后晋的局势显得尤为紧迫,其能否实现逆转,改变战局走向?诚挚邀请广大读者留言交流,并对本文给予点赞和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