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校园足球不断发展的历程中,众多未能进入专业队伍的年轻足球运动员的未来走向,引起了家长与教练们的广泛关注。近期,杨浦区的一批足球教练与体育教师,与德国法兰克福青少年足球俱乐部的教练,在鞍山初级中学的会议室里,就校园足球在发展过程中所遭遇的困难进行了深入而广泛的交流与讨论。
交流缘起
埃尔伯克教练在来华前,已向2015年中国(上海)国际青少年校园足球邀请赛组委会明确提出交流意向,希冀与上海足球界同仁开展对话。他深信上海足球的竞技水平能代表我国青少年足球训练的整体状况,并热切期待能在上海的校园里进行深入交流。同时,他坚信通过交流,双方可以相互借鉴,共同进步。这种积极的交流意愿,为此次讨论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文化考核之答
中国教练提出了关于评估球员学生在文化课程方面的问题,埃尔伯克表示,在德国的足球训练中,学生们会按照班级进行文化课程的学习和评价,这一过程与一般儿童并无二致。总体而言,参与足球训练的学生们在学业成绩上表现出色,且并未对他们的学习产生不良影响。这一观点让中国教练对德国的足球教育体系有了新的认识。
选拔机制差异
埃尔伯克对中国青少年足球选拔体系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在中国,对足球人才的培养始于幼儿园时期。相比之下,德国通常在儿童十岁时开始培养他们对足球的兴趣。到了十五岁,德国会根据孩子们的个人天赋和能力进行分流。一部分孩子会继续接受专业的足球训练,而另一部分孩子则会在普通学校中将足球作为一项兴趣来学习。这种选拔方式的差异反映了中德两国在教育理念上的不同。
未来安排之道
埃尔伯克提到,在德国,仅有约0.4%的非专业球员能够跻身于顶级联赛,大多数孩子则转向了学业和职业发展。即便如此,他们仍有机会加入适合自己的球队参与比赛。同时,对于那些选择继续学业或因伤病退役的球员,也设立了相应的保障机制。与此相对照,我国教练在球员生涯中所面临的选择相对较少,众多天赋异禀的球员因学业压力而放弃了足球事业。
经验借鉴之感
鞍山初级中学的足球专项教练陈栋有着深刻的认识,他对德国青少年足球的培训体系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德国,青少年在15岁之前主要在学校接受足球训练,他们不会过早地被专业队选中,这种做法值得借鉴。陈栋认为,孩子拥有良好的文化素养更有利于足球技能的提高上海青少年足球训练营,而对于那些未能加入专业队的多数孩子来说,德国的做法也让他感到羡慕。
交流活动意义
研讨活动结束后上海青少年足球训练营,法兰克福青少年足球俱乐部与鞍山初级中学的年轻球员一同参加了以德国训练体系为主线的课程。上海市校园足球联盟的负责人李力指出,在邀请赛期间举办的中德交流活动,其价值远不止一场比赛。此次活动不仅丰富了青少年足球教练和球员的国际视野,还为校园足球的训练带来了更多值得学习的经验。
在借鉴德国青少年足球训练体系的基础上,我国正探索如何结合自身国情,为那些未能进入专业足球队伍的青少年量身打造更合适的发展策略。我们诚挚邀请大家加入讨论,踊跃发表意见,并对本文内容给予肯定和支持,同时欢迎点赞与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