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家长们正就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展开广泛讨论。顾晓曼每隔半年便带其4岁的女儿前往心理医生处就诊,这一行为与大多数家长的普遍观念相悖,从而突显了当前在儿童心理健康认知及干预措施方面所面临的难题。
“异类”妈妈的坚持
顾晓曼,北京的一名普通母亲,在朋友眼中却显得与众不同。每隔半年,她会带着4岁的女儿定期去看心理医生。在她眼中,这并非简单的就医过程,而是一种对孩子心理状况的评估。通过咨询师的深入分析,她发现女儿性格内向、善于观察,并不存在自闭倾向。她坚信,深入了解孩子的心理状况,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
家长的误解与偏见
顾晓曼向面临相似困扰的家长推荐儿童心理咨询服务时,往往遭遇“过度解读”“孩子并无疾病”等说法。众多家长未将孩子的心理问题视为疾病青少年儿童心理咨询,因而拒绝接受治疗。他们视精神科或心理科就诊为进入“疯人院”,甚至为了使用医保而需隐瞒病情,这种观念极大地妨碍了对孩子心理问题的早期介入和治疗。
认知缺失成隐患
家庭、学校及个人对心理健康知识的不足,构成了心理问题向疾病转化的一大关键因素。众多家长因缺乏相关常识,面对孩子的心理困扰显得无能为力。尽管市面上存在众多育儿类公众号,然而其中专业心理内容的文章却极为稀缺,难以满足家长们的实际需求。
专业机构匮乏
目前,针对儿童社会化和预防早期心理问题的专业机构数量不多。当家长面临孩子的问题时,往往只能通过网络或妈妈群寻求帮助,但这些渠道提供的信息往往缺乏专业性和针对性。顾晓曼对此体会颇深,她渴望能有更多专业的机构为儿童及其家长提供支持。
预防关键在家长
齐亚静专家指出,预防儿童心理问题的工作应从家长层面开始着手。但在实际情况下,家长们常常是在孩子出现问题后才开始寻求帮助,对早期预防的认识较为不足。由于家长缺乏恰当的育儿技巧,这往往使得儿童的心理问题难以被及时发现并得到有效解决。
多方协作促健康
解决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涉及多方面的合作。心理教师协助学生调整心态,校园社工改善学生所处的具体环境,包括班级、校园及家庭氛围。家庭、学校与社会的齐心协力,共同打造一个优良的环境,增强孩子的心理韧性,是确保儿童心理健康的关键。
家长是否关注孩子心理健康问题?您对此有何见解?敬请于评论区留言,同时,为扩大儿童心理健康话题的影响力青少年儿童心理咨询,不妨点赞并转发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