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之际,自然界细微的变迁不断点燃艺术家们的创作火花。在北方,以玉石为雕刻材料的艺术形式独树一帜;而在南方,砖木原料的雕刻技艺同样引人注目。此外,民间流行的西瓜灯制作也颇受欢迎。这些艺术形式各展所长,巧妙地展现了立秋时节的独特韵味。
立秋之美催生秋山玉
北斗七星之斗柄指向西南方,标志着立秋时节的临近。自辽金元时期开始,一种名为“秋山玉”的玉石雕刻艺术形式便随之兴起。这种玉器以山林、老虎、鹿、熊等自然景观作为设计的主旨,其中老虎常以伏卧的姿态呈现,而鹿则可能回望站立,亦或奔跑跳跃。工匠们巧妙地将山石、柞树、灵芝等自然元素融入其创作之中。以故宫博物院收藏的《白玉镂雕双虎环佩》作为标准,该环佩上的两只老虎在秋天的树林中环绕飞舞,巧妙地运用黄褐色的玉皮纹理,展现出一幅秋色斑斓、层林尽染的美丽秋景图。
秋山玉的艺术特色
在精雕细琢秋山玉的过程中,工匠们展现出了非凡的工艺水平。他们巧妙地保留了玉石表面的黄褐色纹理,借此呈现出秋日草木的金彩与野兽毛发的色泽。同时,白玉部分被精心雕刻成绵延山水的图案,与黄褐色纹理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这些玉器主要以圆形饼状呈现,其中以“秋山”为设计主题的玉器尤为突出,常可见到一只梅花鹿立于林中,回首远望。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的《山石卧虎摆件》运用了立体雕刻技术,生动地展现了猛兽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细致入微地描绘了野兽与人类在山林中和平共处的场景。
秋山玉的诗意表达
《居高声远》玉牌巧妙地将诗意融入其设计,于糖白玉材质上精心刻画出秋蝉栖息于梧桐枝头的栩栩如生画面,巧妙地引用了“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的诗句意境,为自然景观赋予了人格化的精神内涵。秋山玉不仅是一件艺术品,更承载了古人对自然之美的深刻理解和感悟。
南方雕刻的秋景诠释
秋山玉在北方广泛流传之际,南方的建筑艺术走上了另一条路径,呈现出其独特的风格。在安徽省的博物馆内,有一件清代的门罩砖雕藏品,该作品由八块青砖巧妙拼接,构成了一幅描绘秋游的长卷画面。画卷左侧栩栩如生地刻画了一位农夫挥舞镰刀收割稻谷的情景,稻穗的细节描绘细腻而富有活力,每一粒稻谷都显得饱满而圆润。此外,《十鹿图》这一石雕作品运用浅浮雕技艺,生动地展现了十只麋鹿在秋季幽深山谷的树林中嬉戏的景象,它们姿态多样,相互映衬,与《诗经》中的意境相得益彰。
木雕中的秋意境界
塔川古村之中,《秋山行旅图》的木雕作品,通过精湛的镂雕技艺,将枫叶刻画得层层叠放,光影交错,栩栩如生,仿佛真实叶脉跃然眼前。报本堂珍藏的清代黄花梨木雕板上,兰花绽放,花蕾初露,其边缘更是雕刻有“兰室香远”的题字。这些艺术品在窗棂与隔扇之间,营造出一种“即使无人欣赏,自身依旧芬芳”的秋兰意境,体现了士大夫阶层对高雅生活的向往。
民间立秋艺术西瓜灯
西瓜灯,是立秋之际民间艺术的重要象征,其深层意义超越了单纯的雕刻技术。据历史资料记载,自乾隆十八年清朝时期起,当地居民在食用完西瓜果肉后,便开始在瓜皮上细致描绘图案,并将蜡烛放入其中,制作成别具一格的灯笼。此技艺被称为“平湖西瓜灯”,且已成功获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定。在当代,瓜灯制作技艺达到了雕刻与书画元素的完美结合;工匠们以三角刀精心勾勒图案,并运用圆口刀灵巧地去除多余的瓜皮;一旦接入电源,翠绿的瓜皮便散发出温润的光芒,展现出令人惊叹的美丽图景。
在立秋之际,艺术表现形式繁多,多角度呈现了秋季的独特韵味。您倾向于哪一种艺术风格来描绘立秋的美丽?敬请分享您的观点,给予文章点赞,并期待您对本文的推荐与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