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火肆虐,契丹军队将后晋军队团团围住,形势异常危急,后晋将士们愤怒地质疑他们的统帅,一场生死存亡的反击战即将拉开序幕。
将士愤怒质问
当时火势愈发猛烈,契丹的包围圈也在不断缩小。后晋的士兵们被困此处,他们不愿坐以待毙。他们摒弃了等级观念,愤怒地责问统帅杜重威,并强烈要求他提出对策。这些士兵们明白,若继续任由事态发展,他们只会走向灭亡。
李守贞力主奇袭
监军李守贞坚决抵制杜重威所考虑的保守战术。他强调,目前敌强我弱,形势危急,不容拖延。战场之上,沙尘弥漫,尽管契丹军队人数众多,却难以形成合力。一旦风势平息,契丹各部将能实现有效沟通与协同,届时后晋军队将面临全军覆没的危险。此刻若能从契丹军后方发起攻击,后晋军便能利用顺风的有利条件。
奇袭扭转战局
后晋军队依照李守贞的策略,发起了突袭。契丹军队因此遭遇了突如其来的打击,被迫连连后退数百步,显现出败退之势。原本处于优势的契丹军队,在遭遇后晋军队的意外举动后,立刻陷入了被动的境地。后晋军队借此成功逆转了战场的劣势,夺回了主导权。
决策乘胜追击
符彦卿将军向李守贞征询下一步行动方案,是选择固守阵地还是发起进攻。李守贞明确表示应趁胜追击,力求一举击败契丹军队。尽管后晋军兵力明显不及契丹,然而由于能见度不佳,契丹军队难以准确判断后晋军的具体数量,因此在后晋军的猛烈追击下,只能仓皇逃窜。
契丹兵败逃窜
晋军持续追击,行程超过十余公里。契丹军队遭遇惨败,溃不成军,匆忙撤退。耶律德光被迫乘坐奚车,慌乱中逃逸。他曾豪言壮语,誓言攻克开封,此刻却显得狼狈至极。此次重大挫败,使契丹军丧失了继续战斗的能力。
战役结局反思
白团卫村战役结束后,李守贞对杜重威的观点表示赞同,决定撤退。事实上,契丹军队的失败并非源于战术或战斗力的不足,而是由于过分关注前方,忽视了侧翼保护,被后晋军队找到了可乘之机。从那以后,史书中再也没有记载契丹骑兵下马作战的情况,这表明这场战役给契丹人带来了深刻的教训。
这场震撼人心的战斗中,后晋军队以少敌多,引发了人们对于:假如当时持续追击,是否能够完全扭转两国间格局的深思。诚挚邀请各位发表评论,分享见解,并对本文给予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