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0日至11日,第38届河南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终评阶段在河南省科技馆内展开,活动气氛热烈。期间,青少年们对科学的热情高涨,他们带来的各类富有创意的科技创新作品在此展开激烈角逐,各显其能。
大赛概况
河南省科技馆二楼配备了球幕影院,该影院周围区域有序地展示了参赛青少年的作品。在本届竞赛中河南省青少年科技大赛,全省共有1780个项目参与申报,竞争十分激烈。经过多轮筛选,最终有119个项目成功晋级,进入最后的评审阶段,其中学生优秀项目有109项,科技辅导员优秀项目有10项。项目参与数量众多,这一现象充分展现了河南青少年对于科技创新的浓厚兴趣和强烈热情。
多样作品
学生的创作涵盖了多样化的作品类型,这些作品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它们包括旨在缓解交通拥堵的立体交通路线规划方案,针对家庭卫生死角设计的菱形清洁机器人,以及推广中医药传统文化的微信应用程序。这些作品均源自现实生活,致力于解决实际问题,展现了青少年对周围环境的深刻洞察和创新思维。
救灾新设备
辉县一中的学生刘佳航、刘子凡和杨加旭共同研发了一款引人关注的无人水陆两栖多功能模块式救灾设备。经调查,我国面临气候变化风险加剧,极端天气与灾害事件频发,给救援工作带来了显著压力。该无人机具备水陆两栖特性,可实现救援力量的无缝衔接,对实际救援工作具有显著意义。
评委观点
刘华东评委去年作为获奖教师参与其中,今年则担任了评委一职。他对参赛作品给予了高度认可,并指出这些作品涵盖了广泛的学科领域河南省青少年科技大赛,技术层面达到了高超水平,充分体现了青少年丰富的创造力和严谨务实的科学精神。同时,他还着重指出,比赛的真正目的并非仅仅是为了选拔出最杰出的作品,更在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索精神。
教师看法
李鹏岚老师,南阳市第一中学的一名教师,她多次策划并引导学生参加各种竞赛。她深信,这些活动能够促进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增强,并且能够点燃他们对科研的兴趣,从而为他们的未来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生感悟
郑州外国语中学的张景相在观看其他选手作品的过程中,内心产生了强烈共鸣。他发现众多参赛者正积极利用科技手段解决实际问题,并致力于打造更美好的生活,这让他深刻认识到了科技创新的重要价值和巨大潜力。河南省科协党组书记尹洪斌强调,此类竞赛是培养科技创新领域后备人才的重要舞台。
本次活动由省科协、省科技厅、团省委和省妇联共同负责组织,其“科创中原·筑梦未来——创新、责任、诚信、合作”的主题鲜明地展现了青年在科技创新领域的耀眼风采。在您看来,哪项青少年的科技创新成果具有最大的发展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