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0日,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实验学校成功举行了首届“未来创造者”人工智能体设计大赛的初赛颁奖典礼。在该活动中,共有82名中学生携带着37件富有创意的人工智能体作品惊艳登场。科技的进步与教育的融合,激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
学生变身开发者
当天青少年科技创意大赛,82名中学生转身为“智能体开发者”,携带着各自的作品走上了展示的舞台。这些作品涉及学习辅助、情感支持等多个领域,全面展示了“00后”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他们勇于创新,凭借智慧和辛勤努力,将创意转化为实际成果,在人工智能领域崭露头角。
学科学习显身手
在多个学科领域青少年科技创意大赛,智能选手的学习能力尤为突出。在数学领域,这类智能体整合了讲解、辅导和规划等多种功能,为学生打造了一套全面的学习体系;而在生物学领域,它们通过语音和图像识别技术,使知识学习过程更加直观和高效。此外,涉及多个学科的智能体能够分析学生的错误,并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助力学生实现精准的学习进步。
情感支持有温度
部分情感支持型智能体通过绘画这一手段,不仅辅助学生掌握绘画技巧,还助力减轻心理负担、稳定情绪。在忙碌的学习间隙,它们充当了学生的贴心朋友,增添了学生的业余生活色彩,体现了科技对人文的关怀。
多元作品创意足
除了学术探讨和情感慰藉,昆虫识别智能体能够提供专业解答,车辆推荐智能体普及汽车相关知识,音乐创想智能体则提供深度的音乐享受。每一项作品均展现出独特的创意,充满创新思维,充分展现了学生们多元化的兴趣和丰富的想象能力。
分享开发故事
在比赛环节的分享部分,学生代表们登上了舞台,分享了他们在智能体开发过程中所经历的成长历程。来自初一(10)班的庞淞阳和刘叙尧同学所开发的“墨灵智改IG”智能体,其起源是信息科技课程中的项目实践。尽管当前该智能体的准确度仅为40%,但他们承诺将继续改进,目标是力争提升至80%。
教育探索新经验
海淀区教育委员会的副主任唐建东指出,这些成果体现了学生的智慧和创造力。海淀进修实验学校作为本区AI教育实验项目的示范学校,向基础教育领域贡献了卓越的资源与丰富的实践经验。大赛的负责人王玲透露,自2024年起,该校便开始规划AI教育,致力于增强教师的AI教学与研究能力。北京师范大学的副教授郑葳则激励学生们成为未来AI时代的引领者。学校计划采用投票方式选出最受欢迎的作品,并决定将决赛以沉浸式游园会的形式进行。
关于AI智能体在教育领域的未来角色,您有何见解?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交流。同时,请不要忘记为本文点赞及转发。